2017年春,我和朋友从东莞开车一路去广东最西边的湛江市

当时我们就感慨,这不到10小时的车程,沿路的风光却堪称是当代中国经济地域差异的缩影。因为我们发现,越往西走,就越萧条。

在东莞、广州一代,也就是珠三角地区,沿途尽是繁华的城市和工业园,而一过江门,尤其是进入阳江茂名湛江后,城镇和工业园越来越少,最后进入湛江的老城区,我发现它像极了我老家(一座四线小城)十年前的模样。

也就是说,虽然同属广东,珠三角和非珠三角的经济发展水平,看起来有几十年的差距。

广东地图

按照2021年的数据,深圳和广州的GDP均在3万亿左右,排名第三和第四的佛山和东莞,也破了万亿,而江门、茂名、湛江的GDP均只有3千亿,和内陆地区普通的三四线小城差不多。同时,相比于深广佛莞,后者的土地面积还要大得多,比如,湛江的面积就差不多是东莞的6倍。

当然,这也没啥奇怪的,毕竟不是每一座城市都能成为深圳和广州。

但有意思的是,查阅广东各地区往年的经济数据后,我发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江门、茂名和湛江的GDP都稳居广东省前五名,仅次于省会广州,而当时的深圳和东莞,一直处于末流。直到1982年,东莞挤进了前十;1983年,深圳也挤进了前十;至1997年,深圳和东莞彻底反超江门、茂名和湛江三个经济强市,同时挤进了前五。

当时我就想,为什么江门、茂名和湛江曾经能成为广东的“优等生”,之后又一路被“差等生”摁在地上摩擦?

这种此消彼长,其实非常有意思。

1978年,也就是改开前夕,江门、茂名和湛江的GDP能达到排名第一的广州的三分之一,差距并不大。而到了2021年,这三个城市的GDP只有广州的大约十分之一,差距拉大了不止一点。

如果从另一个维度看这种变化,就更扎心了。

从1978-2021年,江门、茂名和湛江的GDP都增长了差不多两百多倍,看起来虽然成绩喜人,但和东莞一比,就约等于没有增长。

因为东莞的GDP在40年间增长了两千多倍。

也就相当于改开之后的40年,“差等生”东莞从6分考到了96分,而班里一直排名前五的江门、茂名和湛江三个“优等生”,却只从80分考到了81分,被差生完美反超。

以前江门、茂名和湛江能咬紧老大广州,是有原因的。当时的江门是广东的老牌工业重镇,有一大批大中型国企,比如当时能排进全国前四的造纸厂和亚洲最大的糖厂;“南方油城”茂名是有着强大的石油工业;湛江则是有三大宝——南海舰队、湛江港,以及湛江农垦局的大农业基地。

茂名

也就是说,这三个城市,是广东最具有“北方气质”的城市。

当时,北方凭借重工业和资源优势吊打南方,南方的广东,GDP排在了北京、天津、沈阳之后。而且因为没怎么吃到“三线建设”的红利,即使在南方,广东也属于比较惨淡的一个省份,其发展势头似乎还不如内陆的湖北、重庆、四川……

所以,从1958至1978年,广东的GDP年平均增速只有4.4%,低于全国平均水平。当时,广东除了广州,其他城市没一个拿得出手。在那个年代,深圳还叫“保安县”,尚未立市;东莞这个农业县也毫无存在感,一会儿被划给了广州,一会儿又被划给惠州,胆子稍微大点的当地人也跑香港去了。

这就是当时的广东,有点不尴不尬。

直到改开之后,广东才开始以光速逆袭。在此后的四十年间,当北方的工业重镇在一路败退,广东却以高于当年新加坡、韩国、日本起飞时的平均增速(实际上的增速是它们的两倍以上),开始领跑全国。

什么叫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?

这就是啊。

同时,随着深圳、东莞等地开始屌丝逆袭,最具“北方气质”的江门、茂名和湛江,却被甩在了屁股后。

所以,要研究中国改开后的工业四十年,最佳的研究样本,其实是广东,因为即使在一省之内,它也反映出经济转轨之下的此消彼长:一边是老牌经济强市江门、茂名、湛江的落伍,一边是深圳、东莞的屌丝逆袭。

在这四十年间,如果说深圳是带领广东实现经济起飞的一只鲲鹏,那东莞就是一只虎。

这个比喻,不是我的原创。

1987年,新华社的一位记者在珠三角跑了一圈,之后他写了一篇现象级报道——《广东跃起四小虎》。所谓“广东四小虎”,是指顺德、南海中山和东莞四个县。之后中山和东莞都升格为地级市,而顺德和南海先后被并入了佛山市。也就是说,当年的“广东四小虎”,其实就是今天的佛山、东莞和中山三个市。

但这三个市的发展模式又分成了两派:佛山和中山主要依靠背后有集体撑腰的乡镇企业,并借助香港的订单、技术,内外结合;东莞则主要依靠外商投资,与香港形成“前店后厂”的关系,和隔壁的深圳类似。

也就是说,以珠江为界,东西两岸大体分为两种经济发展模式,西岸以佛山和中山为代表,东岸以东莞和深圳为代表。而这四十年来,东岸的成绩确实更亮眼。

东岸的深圳我已经讲过很多次了,今天我主要想讲东莞。

东莞曾有过四轮大发展。

第一轮是在80年代,当时大量港资进入,据说在80年代中后期,有6万家香港企业向内地转移,其中有4万家选择了东莞;

第二轮是在90年代,台商开始大举进入东莞,在最高峰的时候,东莞的台资企业有6000多家;

第三轮是在2000年以后,当时深圳的部分产业开始向东莞转移,主要是偏低端的三来一补行业;

第四轮是在2010年以后,这一轮是由深圳带动的产业升级,一些大型企业的制造中心、研发中心开始向东莞转移,比如华为的终端业务就落户于东莞的松山湖

由此可见,东莞在一路紧跟深圳。

这一点,从东莞的城市空间布局也能看出来。

东莞比较特殊的一点是,它不像北京、上海等集权式的中心辐射型城市,越是城市中心,就越繁华。

东莞更像一座散装的“联邦”城市,它由32个自成体系的镇街组成,而最先实现经济起飞的,不是莞城等老城区,而是远离老城区的虎门、长安两镇。这两个镇能异军突起,一是因为毗邻深圳,二是因为这里临海,当年逃港的人也最多,所以改开后搞招商引资有天然优势;三是因为处于深圳通往内陆的交通干线上。

不过,自从华为在2014年搬到了松山湖,虎门和长安就不再是东莞最靓的仔了。

当然,直至今日,东莞的工业园依然分散在整个东莞辖区,而不是全挤在一个地方。实际上,除了华为系和步步高系两大巨头,还有很多行业大佬隐藏在东莞的犄角旮旯里。

东莞

前些天,我们带着青云读书会的会员参观了当地的三家企业,这些企业你不一定听过,但它们很能展现这座城市的底色。

比如,在东莞的高埗镇,有一家叫“大研机器人智能科技”的企业,这是一家专注于工业机器人的高精尖企业,也就是为制造业提供生产设备的企业,最常见的就是流水线上的机械臂

我们虽然未必知道这家企业,但它的存在,意义重大。

一直以来,工业机器人领域有“四大家族”的说法,这四大家族,分别是瑞士ABB、日本的安川、德国的库卡,以及日本的发那科。除了“四大家族”,该领域还有松下川崎重工、爱普生、史陶比尔等巨头,他们均属于日系或欧美系。

这么多年来,中国虽然是制造业大国,但用的很多制造设备是国外的,因为它们比我们早起步了差不多一百年。

也就是说,我们在拼命地挖沙子,西方却靠卖铲子赚得盆满钵满,还能在必要的时候卡我们脖子。

而正是有大研机器人这样的国产品牌入场,才开始逐渐打破西方的垄断,比如,同样一台工业机器人,曾经外国人卖给我们的价格是二十几万,但国产品牌入场之后,价格立马降到了三四万一台。

大研机器人

八九十年代,因为机器人贵得吓人,当时的很多中国工厂只能采取“人海战术”,用人手来代替机械臂。但现在,不断崛起的国产工业机器人品牌正在改变这种局面,这就是“大研机器人”等国产品牌存在的意义。

再比如,在东莞的樟木头镇,有一家“广东罗曼智能科技”,这是一家做电动牙刷的专精特新企业,我们在市面上买到的罗曼牌电动牙刷,就是他们家的。

说实话,电动牙刷的制造难度不算特别高,但中国起步太晚,近二十年来,飞利浦等西方的电动牙刷品牌长期占据着国内的市场,价格奇高。我记得2005、2006年中国刚开始普及电动牙刷的时候,随便一个电动牙刷能卖到上千块,飞利浦们简直赢麻了。

再看看现在,其实两三百就能买到一个很不错的电动牙刷,这就得感谢罗曼等国产品牌的入场了。

说实话,两年前我就开始用罗曼的电动牙刷,我并不觉得它比十年前我花一千多买的那个进口牙刷差。中国的工业发展了这么多年,会连一个小小的电动牙刷都造不好?笑话!号称是“世界工厂”的东莞就第一个表示不服。

罗曼的生产车间

最后罗曼们证明了,中国人不仅能造出好牙刷,还能造出老百姓都买得起的好牙刷。

在东莞的大岭山镇,还有一家企业——龙健集团。

虽然你未必知道这家企业的存在,但它其实无处不在。

这是一家集研发、生产、销售、文化于一体,并立足于全球音视频行业的企业,我们在市面上看到的很多乐器、声卡等音视频领域的产品,其实都是他们研发和生产的,我们看过的很多演唱会、晚会,用的也是他们的设备。

龙健推出的折叠电子琴

他们不仅做OEM代加工,还做ODM。这两者的区别在于,OEM是别人设计出产品,我们只负责生产;而ODM相当于是做产品定制,由制造方从设计到生产一手包办。在龙健集团的各大业务版块中,ODM业务的占比极大,由此也可看出这家企业的实力。

在过去,龙健生产出来的产品95%是用于出口,所以在全世界范围内,其实处处有龙健的影子,只不过我们不知道而已。

正是因为有像大研机器人、罗曼、龙健这样的一大批企业,东莞才能长年稳坐“世界工厂”。

所以,虽然东莞的松山湖有华为,长安镇有步步高,但除了这两个纳税大户,在东莞的32个街镇,其实还隐藏着非常多的行业大佬。

实际上,整个东莞,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工业园。

当年,为了引进外资,东莞的领导干部采取“人盯人”的策略,拼命招商。同时,为了激发各镇各村的积极性,1984年,当农业大县东莞向农村工业化进军之时,东莞的县委书记(1988年以前,东莞还是个县)李近维就提出了一个分权制的观念,即统一开源,分级截流,尽量减少劫富济贫。也就是说,谁赚钱多,谁就花钱多,不搞权力集中。

这些,都为东莞后来的逆袭打下了基础,全市32个街镇各自往前冲,并最终冲出了一个“世界工厂”。

这些年,因为很多产业出现了向东南亚转移的趋势,有人就开始唱衰东莞,但2021年,东莞的GDP却突破万亿,正式跨入了“万亿俱乐部”。

事实上,虽然很多低端制造业因为环保、人力成本等原因而转战东南亚,但也有很多业内人士表示,无论从劳动力素质,还是从产业配套、基础设施看,东莞依然是很多制造业的最佳选择。而据我所知,有些产业转去东南亚试水,最后还是选择回来,即使转移,上游也还是留在中国。

作为一个常年生活在东莞的外地人,据我的观察,东莞的制造业不是在衰落,而是在升级,在短时间内,东莞将继续扮演“世界工厂”的角色。

而这,也正是中国工业的一个缩影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